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浙江工业大学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纪实盖网回报qdcaijing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20 18:48:0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伤感短信在不久前公布的201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奖项中,由浙江工业大学承担和参与的16项科技成果获奖,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居省属高校首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浙工大拥有的有效专利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五位。 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深度合作,通过实施“资源整合、深度对接、瞄准前沿”三大举措,走出了有浙工大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新路子。 这是一份让人惊喜的成绩单:由浙江省政府主导、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的“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经过8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为参与主体的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自2004年成立以来,该平台完成和承担了国家项目140余项、省部级项目400余项,获发明专利50项,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个化学药品一类新药。 成绩的背后是创新。为整合资源,打破部门、地区和单位的界限,“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围绕“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设理念,构建了功能明确的主导、核心、紧密和服务四个运行层次——作为主导层的浙江省各级政府,先后投入1.6亿元建设经费,浙江工业大学与5家参建单位作为核心层,以上市企业为主的35家理事单位作为紧密层,300余家会员单位(企业)作为服务层,四个运行层分工明确,形成了多方协同研发的创新体。该平台负责人苏为科教授说:“该平台充分发挥了各单位在制药产业链上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有机整体和无缝对接。” 在浙工大,还有一块“金”字招牌引人注目,这就是“国家科技部能源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我国能源材料领域第一个高水平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国际基地。该基地成立2年多来,已开展16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研究经费2860万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浙工大依托原有的应用化学、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和机械电子工程三大重点学科,整合相关专业科研力量,成立了燃料电池新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先进电池材料、能源装备特种技术、储能纳米材料等五大研究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梅新林说:“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组织,目的就在于和社会、企业、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 浙江是制药大省,也是全国原料药生产和出口最大的省份,现有400多家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制药企业,其中七成多企业与浙江工大牵头的“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更有近30家企业干脆将研发中心建在学校内。该平台也成为推动浙江乃至全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 萘普生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解热镇痛药和最畅销的非处方药之一。浙江车头制药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萘普生原料药生产企业,产品80%以上出口。 2006年,“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与企业达成共识,就萘普生传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实施过程、关键问题等进行评估和审定,制定了一套适合企业改造的最优方案。 经过3年多的奋战,项目攻关小组开发了有毒有害物质的绿色替代品,通过对原有生产工艺的绿色化改造,建成了一条低能耗、高质量的绿色生产线。目前,浙江车头制药年产量提高60%,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三废”产生量、能耗减少20%以上,实现年产值1.2亿元,年节约成本2200万元以上。 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用于解决国家重大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是浙工大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该校激光加工技术工程中心掌握着激光加工制造的关键技术,这项技术牢牢控制着我国能源、化工、冶金、机械、汽车等领域基础部件制造表面强化的命脉。10年前,该中心姚建华团队深入企业,与企业联合攻关轮机部件激光强化技术与再制造技术,成功解决了汽轮机叶片在表面强化过程中变形、强化深度浅、报废率高和污染大等问题。目前,全国60%以上的工业汽轮机组都用上了这项激光强化技术,技术还出口到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 迄今,浙江工业大学以“学校布点、学院蹲点、学科团队建点”的新模式,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科技服务载体,与省内43个市县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省内外1500多家中小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87家企业共建了联合研发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校长沈寅初强调,科学研究只有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面向区域、瞄准前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迎来服务社会与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全球畅销处方药之一,被称为“抗生素中的王牌”和“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目前抗重症感染和不明原因感染的首选药物,其合成难度大、质量要求高。 从2001年起,浙江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工大生物催化与微生物发酵团队开始开发该药物关键的生物催化技术,首创了化学—酶法合成新工艺。团队负责人郑裕国说:“相比国外制药企业全化学合成工艺,化学—酶法有机溶剂使用量减少70%以上,‘三废’排放更少,成本更低。” 目前,该技术已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产业化,建成了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生产线,出口份额已占我国该品种原料药出口量的90%以上,制剂也已逐渐替代进口产品进入临床使用。 长期以来,我国大宗商业信件处理采用加盖“邮资已付”戳,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邮资管理难度大。后来,我国决定停用“邮资已付”邮戳,改用邮资机处理监管邮资。 2000年初,张立彬教授团队开始研究邮资机,2005年研制成功,2006年开始批量生产。至今,由张立彬团队研发的“三大系列八种型号”邮资机,在全国22个省市的300多个大中城市邮政局使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机遇期。高校必须主动接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集聚资源,瞄准前沿,协同创新,与国家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同频共振”。 浙江工业大学一直以自觉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率先建设与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跨单位、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与行业骨干企业创建创新战略联盟、与地方政府共建创新载体、与企业联建研发中心等体制机制创新,拓展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确立了“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将提升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能力作为学校的发展主线,契合了国家推动协同创新的制度性安排。学校将以深化协同创新为牵引,通过多主体协同、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激活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有效对接浙江“四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和“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