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无标题文档t018影视梦幻篮球之邪枫传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14 8:33:3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小花仙恋爱大作战2006年末,全球领先的纪实媒体公司Discovery传播公司的“2006新锐导演计划”在中国众多的报名者当中选出了6名幸运儿,他们不仅成为了“才华”和“幸运”的代名词,也是中国纪录片进入海外市场新一轮的探索者。

  这是Discovery传播公司在中国实行该计划的第三季,作为全球著名的纪录片频道,Discovery这个品牌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知,但相对于巨大的中国市场,有关这个国家的内容在频道所占的比例却少之又少。于是,公司希望在中国培养具有潜力的纪录片制作者,给外国观众讲述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如果说前两年的参赛者还在为选题、资金等前期问题担心的话,如今的参赛者更担心的是如何讲故事的细节和受众的接受程度。 “2004年新锐导演计划”的优胜者朱春光就想得更多。经历了与国际制作方式两年的磨合,在制作方面他已经得心应手。但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海外市场能否成为中国纪录片的重要市场?

  两年前,朱春光以表现武汉吉庆街上的街头艺人的纪录片《街头卓别林》被评为2004年新锐导演。两年后,他名片上多了一个身份:制作人。

  朱春光将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镭。他说,那是从居里夫人的故事得到的灵感,镭是最珍贵的金属元素,居里夫人一辈子都在研究镭,可是却买不起一克的镭。他希望能够把中国的导演都聚集起来,像镭一样,凝聚成巨大的力量,给中国纪录片带来巨变。

  这一想法是在深入接触Discovery的制作方式后产生的。朱春光说,“我身上的变化,可以说是很大的。以前在CCTV是个导演,如今我成了独立导演和独立制片人。市场、受众等问题在以前我根本不用去考虑,现在除了自己独立制作片子以外,还要考虑市场、宣传等问题,这意味我要担任更多的角色。”

  是Discovery给他以及中国导演带来了这种变化。朱春光说,Discovery是中国导演走向国际化的桥梁。他打了一个比方:假如说一个人要经过小学、中学、大学一系列教育,才能走进社会,那么,中国的导演就是个“跳级生”。中国的导演不再需要从零做起,而是被直接带入国际化的标准与准则。“我们要做的,就是熟悉DISCOVERY所倡导的流程、方法、理念等等。”

  2006年“新锐导演计划”的优胜者作品,被朱春光认为依然秉承了Discovery的风格。6位优胜者和他们的纪录片提案,分别是韩蕾《汤包》,袁博《打破平衡》,姜颖《少林足球》,李磊《昆虫摄影师》,余天琦《一位摄影师和他镜头里变革的中国》,以及沙金城的《山城棒棒军之战》。

  Discovery亚洲电视网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张方认为,在国际范围内的接受度,是评奖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因此,虽然许多选题十分优秀,但他们还是选取了这些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方案。

  这一切,目的是为拍摄出来的纪录片在全球获得收视。2004年新锐导演朱春光说,“以前我拍纪录片子没有重视过剧本、大纲、编预算、估计周期等工作,经过DISCOVERY培训后,一切变得非常规范,比如如何从技术方面讲故事,如何在开头第一幕或3分钟内吸引观众,最吸引观众的情节应如何合理安排,这些都是以前所不具备的。”

  事实上,Discovery的这一模式被证明卓有成效。张方说,在中国已经完成的3届新锐导演计划18部纪录片,在全球收视都令人满意,2005年度优胜导演施秋荣还于近日在新加坡举办的2006年“亚洲电视大奖”评选中,凭借其执导的纪录片《老北京学英语》,力挫众多经验丰富的导演,获得“最佳导演”奖。

  当Discovery以及众多的国际联合制作机构青睐中国纪录片,让中国制作人感到欢欣鼓舞时,也有人担心这并不能让中国纪录片真正强大。因为说到底,Discovery看中的只是中国的题材,能够提高的只是纪录片的叙事技巧。

  很多导演认为,Discovery那种商业化、娱乐化的纪实片观念,与很多中国导演心目中担负着社会责任和人文理想的纪录片,是有区别的。所以,Discovery只是为中国的纪录片作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活儿,但是很难说对中国的纪录片发展会有多少作用。

  赵良也是“Discovery新锐导演计划”的优胜者,他为Discovery亚洲电视网制作了30分钟片长的纪录片《孔府菜》。在后期制作时,面对片长的限制,他只能留下故事,而不得不剪去许多孔府菜制作的细节,也就是剪去最能体现孔府菜饮食文化的特征。

  不过,朱春光说:“艺术与商业完全是两回事,两者并不是矛盾的。欧洲是最早拍摄纪录片的国家,他们的纪录片溶入了许多的商业元素。纪录片是为全球的群体所制作的,商业化,可以为它提供一个规范的传播平台。”

  他更强调,对于中国纪录片来说,娱乐化程度其实还远远不够,“纪录片如果可以和超女一样引起收视的热潮,娱乐大众,那是好事情。可是如今纪录片在中国电视台上只是可有可无,被放在并不起眼的时间段播出。”

  今年的入围的导演刘昶一方面承认Discovery让他了解了国际化纪录片的运作方式,但同时,他也说“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商业化模式,与我的纪录片艺术原则有很大的冲突”,他认为纪录片应该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而Discovery探索频道的纪录片主要是写实,更注重说明一件事。

  最近两年,中国的纪录片正在逐渐升温。近期在中央电视台节目播出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就成为评论的热点,参与报道和讨论的信息达到7千万条,在中国的纪录片史上,是罕有的情况。此外,还产生了《丝绸之路》、《故宫》、《圆明园》、《再说长江》等等受观众关注的纪录片,似乎说明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但明眼人会发现。这些纪录片全都是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由中央电视台播放。而民营纪录片制作机构和独立制作人几乎没有声音。

  零频道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琼,是著名纪录片《姐妹》的制作人,她的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专业纪录片代理商。

  郑琼认为,和电影导演一样,现在很多纪录片导演希望在国外拿奖,靠海外市场救中国纪录片,这是一个遥远而天真的梦。

  她主张联合制作,就是用外国人的钱和技术,来拍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她看来,只要拍自己想拍的,并且能拍好了,就不会愁市场。而那些按别人意愿拍出来的商业片,和那些自以为是、粗制滥造的片子,都不能入她的眼。

  走海外市场这条路,在她看来只是一块跳板,最终还是为了杀回来;纪录片最终需要影响的,是外国人,但更是中国人。

  然而,卖纪录片给国内电视台困难重重?郑琼说:“只有一些省级台设有纪录片栏目,但他们一般只播放本台人员制作的片子,没有购买意愿。”

  在很窄的销售渠道下,纪录片在影视圈里均被认为是“最不赚钱”的活。纪录片导演心中都有一笔帐:国内电视台所摄纪录片平均制作成本约为每集(30分钟)五六万元。如果质量上有较高保障,则成本还要有所增加。五六万元成本的片子若提供给其他电视台播出,每次每集售价大约为两三千元。

  所以,在国内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国内纪录片必须闯出去“与世界接轨”。而以后能否大量涌现为国内观众量身定做的纪录片,则是国内纪录片导演们杀回来以后才能考虑的事情。

  让人欣慰的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冷冶夫日前透露,广电总局将下文开播纪录片频道,并且不止一个。“可能一开始开一个,设置会非常宽松,人文地理,甚至包括DV都有可能要开。但不是中央电视台开,可能是云南,很可能是浙江,这两家正在争这个频道。很可能两三年内就会落实。广电总局要像扶持少儿频道、动漫频道一样,抓纪录片的创作和播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