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李沛烈由一代代盲艺人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4/22 21:09:5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目前,在延安、榆林两地,陕北平话艺人已有1300多人,却仍然面对“后继乏人”的困境。人们文化文娱糊口日益丰硕,陕北平话内容和形式稍显陈旧,很难惹起年轻人的乐趣。陕北平话的表演市场逐步缩小,只要在庙会、红白喜事和卖场勾当才偶尔能看到平话艺人的身影。 韩起祥出生在榆林横山的一个麻烦家庭,少年失明,13岁学艺。在深居简出中,他的表演接收了多种曲和谐乐器,插手了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示,男、女、老、少的声线变化和慢、平、紧、快的节拍共同。韩起祥的立异,丰硕了现代陕北平话的表示特色。 截至本年,已持续举办9届陕北平话培训班和典范书段展演勾当,培训民间平话艺人1800余人次。“陕北平话大多由民间艺人自觉传承、表演,培训有助于培育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演绎程度。”韩应莲说。 安塞区第二小学一名小学生在校园表演陕北平话《平话娃娃》 从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文协的平话组起头,艺人们便起头说唱新人新事,创作出《西北时事传》《刘巧团聚》《中国红》等书目,此中《刘巧团聚》因宣传其时的新婚姻法、否决买卖婚姻,遭到泛博妇女的喜爱。“过去平话在炕头,现在平话山岗上,劳动不误传闻书,山山洼洼三弦响”,群众们自编顺口溜表达对平话的喜爱。 虽然平话早已不再是盲人讨糊口的手段,但1979年,当父亲韩起祥挽劝本人学平话时,韩应莲的心里仍不肯意。 上世纪四十年代当前,经韩起祥等出名平话艺人的革新,陕北平话以簇新的风貌登上了陕北文艺舞台。 在第一批女平话艺人、韩起祥的女儿韩应莲看来,陕北平话之所以可以或许积厚流光,除了因其曲调丰硕,更吸惹人的是通俗流利的言语,以及故事性和趣味性十足的内容。 等真正起头进修,韩应莲发觉平话并不简单,不只要控制吹奏技巧、背诵曲目,更要通过表演传情达意。在父亲的细心指点下和不竭地下乡表演的锤炼中,她承继了“韩派”陕北平话的气概。 “陕北平话要从头焕发吸引力,必需推出符应时代特质的精品。”韩应莲说,这是传承人们正在勤奋的标的目的。 陕北平话最后是穷苦盲报酬了谋生,用陕北民歌小调方言演唱的一些传说故事,后来接收眉户、秦腔、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渐构成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平话形式。 一人携三弦、左腿绑甩板、右手蚂蚱蚱,走遍陕北农村的田间地头、天井炕头,讲述汗青演义、神话传说、日常糊口……陕北平话这一曾在陕西北部、甘肃、宁夏等地盛极一时的民间曲艺艺术,目前在浩繁文化文娱勾当的冲击下,仍顽强地苦守着。 “桃李花开满园红,欢度佳节把台登,字字句句唱乡音,唱段平话听一听……”六一儿童节前,延安市安塞第二小学平话乐趣班的学生正在加紧排演曲目《平话娃娃》,这是陕北平话市级传承人赵华英为庆贺六一文艺表演编排的新曲目。2012年起,延安市曲艺馆积极鞭策陕北平话进校园。“一方面发觉陕北平话的好苗子重点培育,另一方面把陕北平话的种子播撒到少年儿童中。”赵华英说。 “其时没有女性平话的先例,更况且我刚高中结业,不甘愿宁可回到农村。”韩应莲说。可是父亲的一句“陕北平话要成长,必需有文化人来交班”,最终说服了韩应莲。 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平话市级传承人赵华英在安塞区第四小学传授小学生们表演身手 2006年,陕北平话被列为第一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韩应莲成为这一项目标国度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2011年起,韩应莲地点的延安市曲艺馆起头了对陕北平话“摸家底”式全面普查工作,集中采集老(盲)艺人和代表性平话艺人,采录平话曲目200余篇。 平话的发源能够追溯到西周时代。据清康熙年间从头修订的《延绥镇志》记录:“刘第说传奇,颇靡靡可听。”所谓“说传奇”,即平话。可见,陕北平话在明末清初就十分成熟,由一代代盲艺生齿传心授传播至今。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