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盖网回报qdcaijing农历八月初八黎明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5/13 20:39:3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连厢表演形式矫捷多样,可单手执单棍,也可双手执双棍,通过扭捏发抖或敲击发音,敲击部位有肩、腰、背、臂、肘、两手、两膝、两足以及两棍互击,敲击时振动铜钱作响,构成复杂的节拍变化,并共同各类跳舞动作和演唱。

  “党的十九大春雷响,把那山川换新装……”何文普唱了起来,他左手拿着连厢,右手共同,时而敲肩,时而点地,时而抬腿,动作天然连贯,脚上一双布鞋让白叟动起来时腿脚显得十分轻盈。

  连厢,俗称钱架子、花棍,其制造过程为:选一根细竹棍,长约1米,直径约2.5厘米,在距两头5-10厘米处,各开一个长10厘米、宽1.5厘米的透空孔,从侧面钻一小孔穿入铁钉作轴,再别离嵌入四五个小铜钱。摇动时,铜钱便撞击孔壁而哗哗作响。竹棍概况涂以红、黄、蓝等颜色的漆,两头系扎若干彩色绸布细条为穗,作粉饰。

  巴州区梁永镇石垭村距巴城48公里。好久以前,本地石垭山上有座石垭古寨,古寨四周石墙高约一丈,建筑有箭孔炮眼,工具面设有石拱寨门,寨前有个石鸭子大垭豁,民间传说垭豁中有良多酷似鸭子的石头,被人们叫作“金石鸭”。每逢风调雨顺的年景,夏历八月初八黎明前,就会听到有鸭子高声鸣叫,后来取其“石鸭”谐音“石垭”,石垭村由此得名,依靠着人们对丰收年岁和夸姣糊口的神驰。

  何文普回忆力不错,良多大段的唱词能信手拈来,会唱薅秧歌、背二歌等。“那些唱词我先念熟,然后背诵,再唱出来,就不会健忘了。”何文普说,以前唱《十二月比古》《二月百草生》《太阳当顶过》《吴幺姑》《绣钱袋》等讲述汗青故事、农业糊口的歌,此刻唱《新农村》《唱古颂今》等反映农村变化、幸福糊口的歌。

  阳光跳舞队排演没有固按时间,农闲时就在广场上排演,节假日或严重节庆时到巴州区、其他村、学校、社区、街道表演。2015年,石垭村阳光跳舞队加入巴州区“牡丹花开”首届曲艺大赛荣获二等奖,何文普凭仗出色的连厢表演荣获最佳演员奖。

  在这个富有夸姣寄意的处所,孕育出了一门陈旧的民间曲艺——连厢。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的,是一位94岁的白叟何文普,他也是巴州区最年长的连厢传唱人。

  何文普利用的连厢,是石垭村村民李建平制造的,他不消铜钱,改为铃铛,制造更便利,声音更洪亮。

  2013年,在梁永镇分析文化站的支撑下,石垭村村“两委”牵头成立了阳光跳舞队,有20几个村民加入,春秋在30-94岁之间。刚起头,跳舞队只跳舞,何文普便建议进修连厢、快板、花鼓等,他担任教大师唱、打;李建平年轻时教过书,他写了良多歌词,共同连厢、快板、花鼓等乐器演唱。就如许,一支多才多艺的文艺步队在石垭村成长起来。

  石垭村有村民286户1083人。从2008年至今,石垭村通过统规自建和统规统建,新建聚居点3个263户;软化公路8.4公里;整治堰塘9口,新建堰塘1口,用于新居扶植消防、参观和农业出产用水;新建两个广场;改电改水,2012年已通天然气;通过招商引资成长巴药360亩、柚子640亩、桑园360亩。出产糊口前提的改善,使得石垭村村民对文化糊口的需求日益增加。

  打连厢身手较高者可使其在手心、肩头或背部等处扭转,表演时常由一人、数人或数十人手执连厢边打边舞,配以民歌演唱,形式活泼,娱己娱人,可听歌曲、可赏跳舞,处处充盈着跃动之美,呈现出轻松活跃的气概。

  4月17日,记者来到石垭村,见到了何文普,他正在门前散步,虽已是94岁高龄,但耳聪目明、精力矍铄。

  近年来,巴州区相关部分对石垭连厢进行了挖掘拾掇和庇护传承,成立了传承基地,新成长杨琼连、罗建华、李美琼等传承人14名;开展曲艺进校园、进社区勾当,一多量青少年起头接管培训,这一即将消逝的民间曲艺获得延续和传承。2015年、2016年,巴州区先后荣获“四川省曲艺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称号,此中连厢是次要曲目之一。

  “连厢学起来并不难,除了进修唱词,还要动作连贯,控制好节拍,敲到点子上。”何文普说,“一小我站着打连厢有点枯燥,人越多越好,表演时还要用到声响,氛围就更热闹了。”

  记者在石垭村村委会看到,该村设置了“老年勾当核心”。“除了免费供给表演道具、服装、化妆等,还为阳光跳舞队搭建平台,激励村民积极加入文艺勾当,让白叟们阐扬特长,老有所乐。”石垭村村支部书记苟云峰告诉记者。

  何文普读书读到十七八岁,念过《四书》《百家姓》《三字经》等,不只识文断字,94岁了看书时不消戴眼镜,在家里还能干点零活。

  何文普常到村里的广场上打连厢。当天,看到他拿着连厢向广场走去。“老太爷,又去打连厢啊?”“很久表演?我们想来看。”一路上有几个村民笑着问。

  得知记者来意,何文普随手从门后拿出了他的连厢——一根短竹棍,上面系着良多彩色布条,两头各有一个铃铛。

  上世纪50年代地盘鼎新活动期间,石垭村兴修公路、水利,打夯时村民习惯齐喊号子,20几岁的何文普跟着“捡”了不少民歌。除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其时的文艺勾当也丰硕多彩,有人特地教打连厢,何文普图热闹也跟着进修。村里的教师何廷林快乐喜爱文艺,教给了何文普良多唱词。通过如许零星的进修,何文普学会了打连厢、快板和花鼓,在坡上种庄稼时爱唱上几句,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也请他去接客、压礼。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