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28 18:32:2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创业前准备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想实现中国梦,当下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科技的赋能。在此国情之下,再结合“限娱令”的综艺市场环境,自去年起,科技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承担起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

  令人惊喜的是,科技综艺的市场表现并不逊色于明星真人秀,以湖南卫视与唯众传媒联合出品,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特别支持的青少年科普高能科技秀《我是未来》为例,节目播出两季,在酷云、CSM-Huan52城两个平台多次位列同时段卫视节目Top1,并在4-23岁学龄人群中,屡次获得同时段收视率第1名,微博累计阅读量高达9.8亿,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在普通大众心中,尖端科技有一顶高高在上的帽子,即便以综艺节目的形式出现,也会心存疑虑,真的能够通俗易懂么?离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近么?

  为了拔除观众的种种顾虑,《我是未来》不断打磨节目模式,尝试寻找科技与综艺之间的平衡点,在展现高精尖科技传递科技自信之余,也在无形中消弭观众与科技之间先入为主的隔阂,唤起对科技的热情与创造力。

  诚然,在趋于饱和的综艺市场中,《我是未来》能够木秀于林依靠的不仅仅是题材立意的创新,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解构《我是未来》的生命力“密码”。

  目前国内综艺市场环境正在经历着创新难、同质化严重的“成长困局”,在这一形势下,文化与科技类综艺就像两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试图突出重围。

  然而作为市场缺失且自主特色明显的综艺类别,因门槛较高,科技类综艺的流行速度还远不及文化类综艺,那么要如何增强大众对科技类综艺的关注度?如何在市场洪流中站稳脚跟?为此我们特意采访了唯众传媒节目部副总监、《我是未来》总导演韩金媛,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解构《我是未来》的生命力“密码”。

  经过第一季的沉淀与探索,《我是未来》深知仅靠题材属性难以留住观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创新的节目模式打破市场上的同质化局面,吸引大众目光与兴趣,进而再以内容与口碑突出重围,赢得一席之地。

  实现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地基打好。在总导演韩金媛的介绍下可以了解到,登上《我是未来》舞台的高科技产品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第一、必须是相关领域中最前沿的科技;第二、一定要具备改变未来的某一种生活方式的潜力;第三、具备较强的科普性质;第四、要有舞台表现力。

  虽然每期节目观众看到的只有三大高科技,但在幕后,节目组走访了不下百家企业,韩金媛深知为了保持观众的新鲜感,对于同品类的高科技产品,节目组不可重复选择,故而登上舞台的每一个科技产品都极具前沿代表性。

  经过层层筛选,把所有满足条件邀约而来的科技按照功能性进行同类项合并,形成每期不同的主题。比如第一期节目,《我是未来》选取了在未来能够保护人们身体、信息、公共安全等全方位安全的前沿科技组成了“超能守护”单元,其中造福视障人士的天使眼镜令人们印象深刻。

  而至于节目的呈现方式,韩金媛试验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找到了最佳的模式,即将赛制融合到故事情境中,摆脱大众对同类型节目灌输和说教的刻板印象,增强《我是未来》的代入性与趣味性。

  例如平安科技带来的机器人小安具有微表情分析功能,节目组设计了一个踢足球的游戏,让射门的少年先将要射的方向写在纸上,并把答案告诉小安,小安根据射门少年的微表情判断他是否说谎并把判断结果告知给守门员,最终守门员成功守住了球。

  通过游戏的方式将前沿科技的特质呈现出来,更便于人们理解也更具有感染力,参与其中的两位少年起到了介质的作用,带动观众沉浸其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适合全年龄层的受众,让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名词,而是人人可以玩转的未来生活。

  《我是未来》第一季结束后,第二季如何换代升级困惑着韩金媛与节目组,以明星嘉宾为主固然能够博得一定的关注度,但因题材的关系,明星与科技题材的兼容度不高,很难与内容深入融合,且与市场上的常规综艺节目区别不大,所以在确定第二季是面向青少年的定位后,韩金媛决定放大互动性,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缩小与科技的距离感。

  为此每期节目都招募了数十位热爱科技的孩子组成“未来少年团”,提供舞台让青少年与科学家对话,与前沿科技零距离接触,放飞他们创造力与想象力。与此同时,第一季中的“未来号飞船”在第二季落地化身成“未来科技馆”,让未来少年团选择更喜欢的“前沿科技”,并将入驻未来科技馆的决定权交到他们和现场观众手中,这种主人翁的意识无形中拉近了青少年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增添了参与感与使命感。

  通过对节目模式不断的创新与升级,《我是未来》突破了传统综艺节目同质化的窠臼,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获得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点赞。今年9月,《我是未来》主创更获邀赴柏林参加了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与欧洲广播联盟共同主办的Focus on China“聚焦中国·中国模式日”,节目模式受到了欧广联成员机构的一致好评,彰显了中国原创科技节目模式的国际领先水平和文化自信。

  面对竞争进入白热化的综艺市场,准确而又清晰的定位,是一个节目能否拥有生命力的关键。《我是未来》将青少年群体作为主要受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当下综艺节目受众多处于低龄化与成人化两极,真正适合青少年观看的节目并不多见,从而导致青少年过早地向成人化节目靠拢,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家长们不得不限制青少年过多地观看成人化综艺。

  而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全国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约为2.4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我是未来》加大节目垂直性,为青少年量身定制节目内容,既能获得家长们的认可,又能在专攻青少年用户群的同时,规避被其他类型节目稀释受众的风险,更可以在科技综艺市场被哄抢前打出自己的品牌抢占先机。

  《我是未来》响应科教兴国的战略,通过帮助青少年们感知未来世界,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这种传承与发扬的精神是社会责任的极佳体现。

  借助“科技大考”的形式挖掘现代前沿科技与人、与生活的关系,让科技走进生活,让未来照进当下,从中受益的不仅是青少年群体,对于其他观众来说同样具有提升科技自信的意义,由此而带来的正面舆论导向,促就了《我是未来》的良好口碑。

  那么落实到节目中,除了利用游戏环节,《我是未来》还有哪些让青少年群体迅速沉浸到节目中的方法呢?

  首先,从演播室配备的基本环境出发,科技感十足的灯光舞台搭配虚拟主持人小冰,牢牢吸引住青少年观众的视线。其次,青少年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为了防止他们分散注意力,能够更好地获取有效的知识点,节目组特意选择李锐作为主持人,借助他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影响力以及与青少年有效互动的能力,助力节目辐射更多的青少年人群。

  另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鼓励青少年参与其中,通过创造轻松的节目氛围,激励他们说出心中所想。

  我们从在场青少年们对科技充满好奇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我是未来》科普目的已经达到了。而这背后更多的是,为了融合科技与综艺各自的特点优势,《我是未来》节目组全体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

  尤其是对待风险系数较高的外景实验方面,在获取高科技产品实验室里的参数极限后,韩金媛表示节目组会设置未来生活相关的情境化任务,最大程度去触摸科技参数的极限边缘,保证电视审美的悬念刺激感的同时,保证绝对的安全性。

  此外,《我是未来》是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特别支持的科普节目,因此会有一个专业的专家顾问群,为节目内容把关。每一个登台的科技产品都经过了专家考核,包括参与过第一季节目的专家也会被韩金媛邀请到顾问团中,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保证节目的创意性,科技的严谨性、合理性、安全性都能够兼顾到。

  为了帮助知识储备量有限的青少年们理解尖端科技,节目组与专家团队从专业角度出发进行了科技知识降维的处理,把前沿科技中最底层的逻辑原理抽离出来,套入更多的生活常识,以更生动有趣的电视语言呈现,以此降低青少年们对科技的理解难度。

  对于科学家们而言,他们也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知识科普给青少年,为此,他们会以极高的科普热情配合剧情演绎。比如,做肌电臂环的实验前,科学嘉宾先把高科技产品隐藏起来,戴上一副极具神秘感的手套,把自己装扮成上古神兽谛听,在充分调动青少年们的好奇心之后,再教他们运动是如何让肌肉产生电波的。

  让青少年们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埋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正是《我是未来》的创作初衷,节目组正是用敬畏科学的心态以及专业的制作态度将《我是未来》打造成为了一档适合青少年观看的正能量科技节目。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在大家习惯了跟随、复制、抄袭的态势下,《我是未来》无异于为科技综艺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切口,用全新的互动模式拉近与科技的距离,将成为科技类综艺的范本。不照本宣科,力求自主创新并时刻保持灵敏的市场触角,这才是湖南卫视与唯众传媒缔造《我是未来》的成功秘宝。

  借助创新的节目模式、精准的受众定位,以及节目组与专家团队的多方努力,实现了《我是未来》科技与综艺的巧妙融合,秉承着对科学的敬畏以及创新精神的延续,《我是未来》第二季将在本周日19:30迎来收官之夜,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